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
中态新闻网

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科技 >> 电子商务 >> 内容

科技日报:别让院士增选工作偏离初衷


时间:2013/7/14 22:49:02   来源:科技日报
0

  核心提示:每两年一次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总会成为舆论的热点,今年也不例外。从5月份第一次公布有效候选人名单开始,社会舆论马上就把矛头指向了赫然在列的一些部委高官和企业高管,再次激烈地质疑这些人入选的合理性。   面对来自各方面的质疑,中国工程院有关方面给出了详尽的解释,但是仍然难以平复舆论的热炒。还记得上一次...
每两年一次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总会成为舆论的热点,今年也不例外。从5月份第一次公布有效候选人名单开始,社会舆论马上就把矛头指向了赫然在列的一些部委高官和企业高管,再次激烈地质疑这些人入选的合理性。

  面对来自各方面的质疑,中国工程院有关方面给出了详尽的解释,但是仍然难以平复舆论的热炒。还记得上一次增选,同样是在社会舆论的质疑之下,中国工程院最终的增选院士名单减少了“高官”和“高管”的数量,尤其是那些声名在外的候选者。后来有评论就指出,从当选名单可以明显看出,社会舆论已经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上占据了上风。

  提高院士增选工作的透明度,主动地让社会来发挥监督功能,这本身就是一大进步。但是,如何发挥好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、摆正其在增选中的份量却是需要组织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。实际上,工程院院士作为一种国家给予特定人群的荣誉性称号,并不是中国的特例,但却在中国具有了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内涵。一段时间以来,有个别地方以延揽人才为由,提出对来本地落户的院士可以享受“副省部级待遇”的标准;个别的院士在当选之后,不再沉下心去做学问,而是将院士头衔作为抢占学术资源的手段。社会舆论之所以将每次的院士增选拿来热炒,究其原因就在于,不乐见某些人以非学术的成就窃取院士的“光环”,并尽享其背后巨大的利益。

 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,这种热炒带来的结果,不仅会使院士增选工作偏离其初衷,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对工程领域人才的评价标准。

  政府官员和企业管理人员能否当选院士?答案应该是肯定的。在美国,有一大批不被学术界认可甚至可以说没有学术成就的人,就当选了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。最典型的例子,就是比尔·盖茨和乔布斯。盖茨和乔布斯都是中途辍学,连最基本的本科学业都没有完成,也都没有从事过传统意义上的学术研究,但他们在科技创新上的巨大成就却是公认的,以至于当他们出现在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名单中时,不但没有遭到质疑,反而受到了一致的赞誉。

  对照我国而言,从中国工程院院士设立以来,对什么样的人有资格当选,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,特别是工程管理学部,每一个候选人都会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。对此,原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曾说过:“我们是选举工程管理院士,不是选举管理工程院士。”

  正是在这样的标准下,中国工程院院士行列中才出现了一批主持过国家重大工程、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。这些人的当选,同盖茨和乔布斯等一样,都证明了一点,即工程院院士的评价标准,既不是科研本身,也不是科研成就,而是在于如何组织好科学和技术成果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。在一个以科学和技术成果为核心的组织框架内,调动好资金、人才、物质、政策等各方面因素,实现工程建设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,这才是工程院院士的价值所在。

  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今天,工程技术领域的创新遇到了难得的发展良机,而加快推动工程创新的关键,就在于能否拥有一支勇于开拓、勇于创新的工程领军队伍。以增选工程院院士的方式来充实这样一支队伍是一条重要途径。把握好增选的方向,真正使那些工程领域的领军人物实至名归,确实是关乎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败的一件大事。面对这样的重任,有关方面应该进一步优化院士增选的评审程序,引导社会舆论,把增选这件大事办得更好。

责任编辑:admin

相关评论
发表我的评论
  • 大名:
  • 内容:
  • 中态新闻网(www.zgdtnews.com) © 2024
  • 京ICP备17047898号 京ICP备17047898号
  • 本站所有新闻均转载于网络,信息仅作为参考。本站不保证信息的真实性,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。
  • 经营性网站
    备案信息
  • 百度
    黄金认证
  • 信息网络
    安全报警